臨床做了幾年之後,我們都會有些自己的獨門技巧,讓自己把工作做得又快又好,可能是特殊的手術準備、器械材料、參數設定,或甚至全新的診斷或治療方法。
⠀⠀
過去,我們通常就用演講的形式,分享給別人,但你知道嗎?#這些技巧都可以整理成文章,讓未來的人知道,首先想到、做到,並發表的人,就是我自己。
⠀⠀
不過,你可能也聽過有人說,他辛苦整理了自己的技術,但投稿非常不順,最後就塵封在自己的抽屜裡。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,他並沒有讓自己的優秀技術,用一種「#科學期刊可刊登」的語言去整理。
⠀⠀
也就是說,我們自己要負責,橋接自己的技術、醫學期刊的格式,以及世界讀者的期待。把這三件事情拉在一起後,好技術就能順利發表,讓全世界看見自己的名字,也讓全世界看見自己的工作場景與照片。
⠀⠀
⠀⠀
💁 研究成功者是怎麼辦到的?
⠀⠀
#梁宗榮醫師,在自己專精的甲狀腺切除上,就接連做了三個技術上的創新,而且全部都能找到期刊發表,文章中,更詳細說明了自己的器械、做法,以及手術房的現場照片。所採取的寫作策略,也根據他所要描寫的技術內容,而有所不同。可能用視覺差異呈現、分組統計呈現,或者完整的拍攝關鍵步驟,讓人感同身受。
⠀⠀
#蔡依橙醫師,在使用電腦斷層評估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時,發現自己團隊對電腦斷層的物理設定,以及對臨床疾病的熟悉,做了很好的搭配,有完整的論述,也有可行的技術,於是寫成 Why and how we do it 一文,投稿小兒放射頂尖期刊 Pediatric Radiology,一字不改,被直接接受。
⠀⠀
⠀⠀
🎯你也有好技術、好個案,想讓全世界知道嗎?
⠀⠀
這門課將整理所有技巧,系統性,一步一步的跟你說,該如何將自己的創意與技術,寫成 PubMed 上,有著自己名字的里程碑!
⠀⠀
🔹全新企劃|個案報告、技術發表 與 文獻回顧 工作坊
🔹活動時間|7/11(日)9:00a – 4:40p
🔹立刻報名|https://casereport.innovarad.tw/event/
⠀⠀
⠀⠀
▍課程內容
⠀⠀
✔ 期刊社在想什麼?怎樣的個案才會被接受?
✔ 有好技術,該如何發表?讓創意被全世界看見。
✔ 如何找到有分數、非詐騙、收個案報告的期刊?
✔ 互動實作時間:親手處理出 SCI 等級的醫學影像
✔ 退稿後還能怎麼作?拋媚眼給對的人看。
✔ 臨床個案整理技巧,與發表實例。
✔ 個案+技術+文獻回顧,在專業上更進一步。